这次上海友好杯公开赛我用的是新装好的XRAY NT1出赛。我想应该是大陆首位用NT1参加正式比赛的人吧,由于赛前一个星期适逢中山好朋友杯,就已经用其初次下地调试,虽然天公不作美,只赛了两场初赛就因下雨被迫结束了,但也拿到了一些基本数据,这次上海比赛也就可以做更好的设定。最后公开赛侥幸能拿到第二。就不自量力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XRAY NT1 确实是一辆战斗力极强的车,我在555杯已见识其威力,但也了解其不足: 优点: (1)转向角度极大:v-1-rrr的转向角度约23-25度,NT1可达30度,这对于路窄多弯特别是回头弯的场地绝对是极大的优势。只要操控得法,应可以比其它车在弯角的速度更为犀利。 (2)车身的重心极低:除MTX-4可以与之媲美外,我认为其应该可以排在前列。 (3)车架轻:这好处大家都知道,我也不用多说了。 (4)接收机保护装置做得好:大型赛事都是全天候的,所以我认为这极其重要。 (5)传动系统非常畅顺,除了TC3外,就数它了。 (6)车架的装嵌简单,特别是赛事中途的维护容易。需要校正的地方不多。 缺点: (1)原装车没有配万向狗骨,由于其转向角度大,所以在“沙包场”比赛的时候,万一在转弯的时候撞车了,容易掉出来。因此强烈建议需要升级此补品。 (2)大部分的轴承都是非标产品,例如6*13的轴承,我到现在还找不到,郁闷。。。只能买原装的,但还没有货,万一轴承坏了,真不知应该怎么办。 (3)说明书有一两处错漏,并且提供的零件也是错的,要另外配。 (4)由于所有的螺丝都是内六角机丝,我觉得其提供的螺丝精度一般,还不如国产的。而其胶料相对稍软。所以容易出现滑丝事故,我用电动起子,已经将扭力限制调到很软了,但有一两个还是不能避免。 2、改进赛车心得 (1)针对我对NT1的认识,我做了一些土办法改进,如换大的胶泵把(即是用于VDS壳的那种),后防倾杆的连杆另外配一对长点的正反丝连杆等等。(很抱歉,由于车子已经拆散了,因此无法上照片) (2)用锂电,钛螺丝,尽量再偷轻一点。 (3)后A臂上大波头的地方钻个小洞,上一颗磨尖了的1.5机米,以加强固定大波头,防止翻松改变车架的toe-in角度。 (4)前后车壳柱加上KM的碳纤加强板,增加车壳的稳定性。(现在除了XRAY原装补品,KM的补品出的是最快的,用起来感觉不错,孔位也很准) 3、赛事心得: 由于赛前有雨,无法试车,因此只能通过以往的经验大致SETUP: (1)赛场的直路很长,所以我用17-22的主动齿,大齿轮不变。双速大约在操控台稍靠右侧的地方跳2档。(这要看引擎的扭力及转速而定) (2)跑四驱全差速,头差速用KYOSHO50000,后KYOSHO30000。 (3)油压都是KYOSHO500,前面2孔,后3孔。用KYOSHO1.8蓝色密簧(由于我刚买的SERPENT弹簧精度太差了,同一型号的两只弹簧的长度居然相差0.5mm,所以没法用,就用kyosho的。 (4)离地距离前用63mm轮胎测得为7.5mm,后用全胎(约64.5mm)测得为9mm (5)camber:前-3,后-4,toe-in/out:前外倾1,后内倾2.5 (6)决赛用胎:前38,直径63.5,后40,全胎,用豹胎。 (7)燃油用SIDEWINDER 30 (8)引擎为novarossi plus 3p,max排气管5.2的那种,型号忘了。60分钟结束时的温度约120左右。 4、比赛策略: 由于本次比赛的计时练习赛会突然宣布是按圈数而不是最快圈速进行分组,而我在计时练习前的热身圈由于撞车,引致狗骨跳出来,无法完成全部比赛,所以只能分在最后一组与一些技术还在提高的车手比赛。只好采取保守战术。在第一轮的初赛跑的特慢,助手还在不断的大声提醒我哪里有坏车,哪里又有碰撞。小心翼翼,躲躲闪闪地跑,总算有惊无险的完成了第一场初赛,30圈排在第六。在比较其他车手的成绩特别是单圈速度后,心里终于还是有一点底了,就想在第二轮拼一拼,结果还是没能够躲过太多的马路新手,还是以撞车损坏收场。但其他车手也未能有所突破,我还是排在第六。第三轮是在第二日的早上,由于昨夜有雨,赛道没有干透,所以知道再也不会有人在此轮有所突破,也就放弃了第三轮的争夺。最后以A6进入A组决赛。 决赛前,心里还是因为场地太过咬胎而忐忑不安,是否要换胎,换胎又要在什么时候换,换多大的胎?心里没底,只好到处“偷师”,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定式。经过与助手阿波商量后,只好自己搏一搏了。前胎用38,直径达63.5mm,后胎用40的全胎直径。然后备一对40的全胎,一对40的直径61的后胎,一对38的直径61的前胎。看情况是换一只、一对还是全部,以我在赛事途中的感觉发指令给助手来定。 比赛的节奏为争取在第一圈冲至前五名,然后再头5分钟要尽量咬住前车,争取让其犯错再伺机超车。其他就只能见机行事了。但前提是自己不要提早收工。 一起步,我成功弹出,排第四位,开始到第二圈只看到前面有两辆车出错,乘机升至第二位。但由于超车还是有一点放慢,所以与前车的距离约有6秒左右。就一直发力追,后面的车也一直逼,那时候的压力是最大的,但注意力也是最集中的。还好没有给人成功超越,我只记得好像是小车兄的车曾经离我的车就相差0.几秒的时间并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好像在连续的S湾犯了一点小错才给我拉开了。在前20多分钟的时间,与A1车赵善安一直保持8秒左右的差距,无法追近,也未被拉开。直到在将近30分钟的时候自己的注意力开始下降了,连续出了几次错,就被拉开了一圈的距离。然后在30分钟加油的时候叫助手检查轮胎损耗情况,又消耗了约7-8秒的时间,确认轮胎的状况还可以后,决定暂时不换胎,就这一分钟就总共给安头套了将近两圈。但安头这时候进站换胎,我认为是个机会,马上又发力狂奔,变为头车,并保持领先位置至将近40多分钟,随着A1车的轮胎逐渐进入状态,我的车轮胎抓地力却迅速下滑,并且由于轮胎胎径变小,车的极速也变慢了,开始听到引擎声嘶力竭的惨叫,安头又逐渐追了上来。没办法,只好进站换胎,并只换一对后胎,让出头车的位置,换胎加油大概耗费了约3圈的时间,还好引擎还好,没有死火,到出站的时候还排在A2。但这时已经落后头车3圈多了。而自己觉得注意力已经开始下滑,精神老是集中不起来,战意也在消沉,为了保持已有的优势,只好放弃进攻,改为保守战术,盼望“奇迹”出现了。这时已经50多分钟了,我的车速也慢慢地下滑,头车又乘机套了一圈。其他车也在追近,好在上半时积累的资本还算雄厚,没有被压迫。最后以A2结束赛事。车的前轮胎皮厚度只剩下0.5mm了!! 总结这次比赛,觉得自己的战术运用还算成功。并且好在有一个专业机械师帮忙,关键时候给了我明确的信息,解决我的后顾之忧。在此非常感谢BMW场主-罗松波的协助。 赛后感觉车的状况不错,走势轻盈,在直路可以有再发力的余地,在S弯可以以较快的速度以细腻的转向通过。自己感觉最弱的弯位是在操控台右侧的直角弯,经常“射波子”,有一次还差点飞出去了。 以上是本人此次比赛心得。 |
既然有人提及到京商杯,小弟也來說說自己的小小比賽經歷: 記得在某一場"京商杯"中,曾經有賽員向我投訴有人因為壞車,而在決賽的中途換車,於是我便立即將這事情告知大會的總裁判即我老闆Kenny Ng,我問他是否需要立刻宣佈將此賽員取消資格,他便立刻翻查我們預先訂下來的"京商杯"規則,但細看之下發現比賽的規則裡面沒有一項是"在比賽中途不能換車"及類同意思的字眼,若然我們將該賽員取消資格,一來未能完全服眾,反而會遭該賽員投訴,並考慮到除非我們在規則的細節裡有像IFMAR的一樣有清楚列明這一項, 4.4.1 Only one car per driver will be accepted.(這是從IFMAR的規則裹找到的,意思大約是:一個車手只能使用一台車子是接受的)那就不同,我們大會大可以”公平地”及”服眾地”即時取消該賽員的資格,而該賽員也不能對大會作出任何的反駁,所以最終並無將該賽員取消資格,最後也沒有任何投訴的事件發生,事後小弟再與我老闆談起此事是否考慮在該場之後的"京商盃"是否要加入該項規則,而吳生說既然本賽事只屬於普通的本地賽事,並不是甚麽國際大賽,而且比賽中途換車也並不能為該賽員獲得任何時間上的得益,(這點之前巳經有人提過)除非他是真的壞車而用另一台後備車跑畢全程罷了!而"京商盃"一直以來都秉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宗旨,既然玩模型車是一個各位愛好者同聚一堂的健康活動,而"京商盃"亦希望各參予者盡庆而歸,那就放開一點吧,起碼各賽員不會帶着因壞車而未能完成賽事的悲哀而離開,同時各模型車經營者更可能做多一點生意,既然皆大歡喜,又何樂而不為呢,至於"環球盃"今次的事件,因小弟從未參加過,所以不知規則內是否有注明不能換車,因此小弟不作任何評論!以上只是小弟的一些小小經歷,跟各車友分享一番,並無針對任何人,公司及惡意成份!!! [ 本帖最后由 KYOSHO亨 于 2007-6-6 02:32 PM 编辑 ]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