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油软簧的设定其实他和Takumi已经用了好久,倒也不是很新鲜的设定了,毕竟在改R布局前就是#35的油,改R之后换到了#45。 我们这边也是用了有段时间了,但其实不是仅仅单纯的浓油软簧,还要配合车架电设上的设定以及根据风格来符合不同的取向 |
RainMelody 发表于 2025-04-06 23:46 主要是油浓到这个份上有点意想不到,就裸避震芯抽拉基本动不了,上了车才有这个速度的回弹 ![]() |
痛下杀手 发表于 2025-04-07 00:00 其实不光是浓油,他后避震还有bump touch的; 而且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看他虽然避震硬,但配合使用的摆臂长度、前后避震的位置以及前后轮droop是什么样的 他的车在低速时也很铁板,但在有较大的角度的折身时还有很大的动态。我觉得这点比较重要,因为最开始我也只是换了避震油和活塞,结果车彻底铁板了,没动态了…… |
RainMelody 发表于 2025-04-07 08:27 动态有的,浓油软簧我觉得就是利用类似非牛顿液体的特性,突发的压缩和拉伸让车尾踩实或者负载降低有利起飘。然后浓油软簧又能在突发后顺利做出重心转移,转移量决定弯中弧度,量大拐的急,少量弧度大。再配上浓油的稳定弯中油门的容错空间也很大,动作很润,不用担心一松油就拉直什么。姿态保持的久直到下一次突发动作进行下一个弯的进。妙的 ![]() |
痛下杀手 发表于 2025-04-07 08:48 不过触发突发转移的的key我觉得还得是6齿比,一样的突发折身,6齿比快速踩个1/6油门就足够做出动作了后段还有充分的低速油门控制后续动态,但是9齿或以上齿比要突发动起来油门基本过半了,后续想再操作转速区间不太够。 之前去日本只看到他们6齿比热熔了。这次gtshow在更抓的泡沫板上,hayato只在最初下地的时候地板油热熔弹射了几个弯,之后就没再发出过声,中低转速一样很有速度和准确度。试驾了下他的展车(不是蓝色战车),中低速完全没感受到泡沫板的抓,松油也没有车架主动定角度的状况,一样很润,油门留给判断的时间比较长,操作容错很高,。地板油也试了下确实也是热熔弹射,低中高速是全程都有战斗力。 这个新设定就是冲着hayato这个手感去的。他选这辆蓝色战车(本体车)来,这个设定,我觉得大概率他觉得这个设定是泛用性最高的状态,不论国内赛道什么状况,他都能应对。这种泛用型的车架设定也是我希望能达到的状态。 ![]() |
RainMelody 发表于 2025-04-07 08:27 不光注意看了,征得同意后把他蓝色本体车前前后后拍了个透心凉 ![]() |
痛下杀手 发表于 2025-04-07 09:00 那倒不全是,其实这个问题我直接问他了,只是出于风格(style)的考量而已。他这台车是参加RCDC决赛的那台,所以他也是用这个举例来说的。总的来说其实就是RCDC比较接近欧美那边FD的风格,需要长时间维持漂移状态。硬油软簧会让避震动作更柔和(melt),配合长摆臂让重量更容易保持在后轴上;而相对来说日本的漂移风格更偏向速度,有较大的节奏变化和需要拉直抓地冲刺的路段,比如这次GT Show的图几乎就是MTK Link的翻版……很多角度很大的低速弯,但又有足够的直线让车加速并抛进弯。在这种风格下短摆臂、硬簧等这种反应较快的设定会更容易。就是出于不同风格的考量,仅此而已。 至于折身快,这个和手法的关系也很大也得说……如果单看布局的话,那我的低重心中置短摆臂的设定应该就是最快的设定了,但实际上R的高置布局在他手上折身和faint也一样很快。同理还可以参考Junta这个超后置选手……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