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极速龙 于 11-9-13 19:39 编辑 前言:本人同大家一样只是一名普通的船模玩家,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也未接触过国内外的顶尖产品和技术。所述内容完全是自己所学的经验同大家分享,如有不足和说错的地方欢迎朋友们和老鸟们补充更正!由于本人只改过部分小电船、百威和CAT,对船模的认识也只是从自己接触船模的那一刻起。故在此只讨论普及性的船模或者说是市面上容易买得到的船模。专业比赛用船和仿真军舰、潜艇不在此次讨论范围。 个人观点:本人“陆海空”“通杀”,一直觉得船模的操控感觉同车模相同(虽不及遥控车的精准细腻和灵活但同身为“二轴”运动的模型,故有此想法)。而船模的运动形态又类似于飞机,因为其会收到水流波浪的影响。当然,最主要的是船模同飞机一样都是使用螺旋桨推动的。所以,我一直把船模归纳在空模和车模两者之间。(可能大家会觉得我在说废话,但我觉得只有初步的认识下船模的操控感觉和运动形态,才能“对症下药”好好的去了解)。 注:下文红色及带下划线文字为重点和需注意事项。 一 船模的种类: 船模的种类大致可根据其外型分为单体船和双体船。(其他三、四、五、六、七、八体船...不在讨论范围) 单体船: 顾名思义就是“只有一个身体” 优点:结构简单灵活使其最大的优点,常用于绕标比赛。 缺点:重心和运动姿态难以控制。易产生“磕头”和空泡效应效应。 双体船: 优点:双体船常见的就是CAT。(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它CAT,哪都看不出它同猫有啥关系。莫非它们是“近亲”)双体加上隧道结构的船体在稳定性上有了很大的优势,在船体起滑后,空气能够从两个浮筒间高速穿过,有效的利用了空气动力并稳定了船体姿态保证高速运行。双体船也被誉为“破百利器”,其美丽的水花和极高的速度是单体船无法比拟的。常用于个人玩家创造直线最高极速的船体。 缺点:双体船的缺点也是单体船的优点,因结构关系,其横向稳定性略低于单体船使其不能以较高的速度过弯(我的船不知道横滚过几次了。涅姆啊...)。而良好的空气动力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来个“后空翻”。 名词解释: 空泡效应: 空泡效应常在使用半浸桨的单体船和使用双驱的双体船上出现。螺旋桨是将位于前方的水吸入并高速排出,而由于结构关系,螺旋桨被安装于船体的正后方,船体阻挡了水流被螺旋桨吸入,在高速时产生真空状态降低了螺旋桨的工作效率。因此,许多使用半浸桨的单体船都增加了出轴,使螺旋桨远离船体保证了螺旋桨的正常使用效率。理论上,螺旋桨离船体越远,空泡效应越小。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增加了出轴保证了螺旋桨同船体的距离,但同时也增加了船的力臂并改变了船的重心。而对于使用直轴的船来说,因为直轴都是以一定向下的角度入水的,所以,如果出轴越长,螺旋桨就吃水越深。如此一来要么就是效率降低,要么就是船体被推的太高导致不稳定现象。正所谓:“物极必反”。 单驱双驱: 单驱双驱主要是指双体船的动力配置,由于真正的CAT就是使用双驱动力,而过去因为船体结构、大小、速度、重量、内部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很少使用双驱动力。而在进几年,不少厂家推出了体形相对较大的船壳,加上有不少玩家为了追求其“仿真度”和性能。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着手制作和改造其双驱动力艇了。而上述的“仿真度”不光只是加套动力和外观上的接近。更多的是双驱船那跑起来的姿态和声音是单驱船无法比拟的。(我们常说:单驱跑得速度,双驱跑得是感觉)。 半浸桨和全浸桨: 全浸桨大都安装在模型船的底部,整个螺旋桨在工作时都被浸在水中。我们常能够在ECO和耐久比赛的船上看到全浸桨结构的船。而半浸桨除了结构上同全浸桨有很大的不同之外,其安装位置和工作原理使其最大的特色。半浸桨大都安装在船体后方,螺旋桨的中心线同船体底部成同一平面。如此一来,当遥控船开起并起滑时螺旋桨只有在下方的桨叶是接触水面并推动船模前进的。这也是使用半浸桨的船模容易起滑和能够产生很高很美丽的水花的秘密。 半浸桨的安装位置 半浸桨的吃水深度 起滑: 众所周知,水的阻力要大于空气,船体接触水面越少船的阻力也就越小,当然其速度也就越快。(前提是要能够保证起滑高度和船体姿态)。一般,搭配和调整得当船,在静止时船体一部分是在水下的,但起滑后整个船体将会离开水面,其高度就要看船体的总重量、动力、风浪、螺旋桨直径、螺旋桨吃水深度等。但不管是双体船还是单体船其螺旋桨的角度是固定的,(虽然使用软轴和支架可以调整)但如果是没有调整好重心的船体尤其是单体船,当其起滑时常常会船头略高于船尾,甚至是高出很多,如此一来不光是容易产生“磕头”现象,更主要的是螺旋桨所产生的“推力线”也会随着船体的上下摆动而改变,如此一来便周而复始影响了速度。 单体船起滑 双体船起滑 软轴和直轴: 直轴结构相对简单,使用高强度的钢轴材料,套在两端带有轴承的轴管上。从阻力上来讲直轴要比软轴小了许多。然而直轴也有其缺点,因为轴不能弯曲,所以在安装时会有一定向下的角度,而前面也说到了出轴长度,螺旋桨的吃水深度等等。因此,直轴在安装时对于玩家的制作工艺和经验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过最近的MONO也有不少使用直轴这些小船们还跑得挺快的。真是不得不佩服那些玩家啊) 软轴较直轴来说相对复杂,一头需要焊接一小段直轴。以用于固定在软轴吊架上并可以固定螺旋桨。除了软轴体本身外还需要在外套上“塑料王”和铜管,因为软轴本身的特性,故需要将整段用铜管包裹只露出两侧头。当轴管弯曲使用时,因其接触面要多于直轴,因此其阻力也就大了许多。所以在安装软轴时需要在软轴体上加上足够的润滑油脂。一是为了润滑,二是为了散热,三是为了起到密封防水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软轴分正轴和反轴因为其加工方式不同,上面钢丝缠绕方向也不一样,因此,使用不同转向的电机需要配合不同的软轴,不然就等着爆轴吧。另外,软轴同电机的固定也需要把握好尺寸,因为软轴一般都是靠锁头固定的,就和那些电动工具一样。如果距离未把握好,软轴体露出过多,(这里指锁头和铜管之间的距离),在高速旋转时软轴受力并弯曲那时就等着“爆菊花”吧。 软轴同电机的距离 长度要求有限制了,写在9楼了! |
本帖最后由 极速龙 于 11-9-13 20:14 编辑 回复 极速龙 的帖子 这里继续! 螺旋桨:螺旋桨的原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也都会明白。这里主要给大伙讲讲目前流行的船模用螺旋桨的材质、区别和参数。 材质:目前市面上能够买到的螺旋桨基本就几种材料,一种是碳塑,一种是黄铜,一种是铝合金。碳塑桨价格便宜,但强度最弱,500mm以下的电船勉强能够使用,如果船体重量和体积偏大的就不建议使用碳塑桨了。黄铜桨和铝桨是目前流行也是非常常用的螺旋桨材料。其优点非常明显就是强度极高,而且桨型能够保证加上可选择的尺寸也较多,如美国的octurar 。不过使用黄铜桨需事先打磨抛光,因黄铜桨多为模具压制,桨叶边缘会有毛刺及边角料,如不去除会影响使用效率。技术好的老鸟能够把黄铜桨的桨叶打磨的如刀口一样的锋利(杀鱼不错)。而抛光不光是为了好看同时也增加了螺旋桨表面的光滑度,以避免水流通过桨叶产生激波和乱流降低效率。我记得在某篇文章看到过一些数据,打磨过和抛光过的螺旋桨可以增加1-2公里的时速。 种类区别:船模用螺旋桨,除了上面讲到的全浸桨和半浸桨之分。从固定方式上也有所区别。使用螺纹的为德国桨(或者说德系桨),而使用桨插的为美国桨(或者说美系桨)。德系桨的中心内孔都有螺纹,螺纹方向同电动机转向相反,如此一来只要螺旋桨在水里工作,因为反扭力的关系会使螺旋桨始终保持旋紧状态。其优点是换桨极为方便。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德系桨前虽不用加螺丝胶,但在旋紧螺旋桨后用手拿住船模放在水中空转几下油门,以用水的阻力来帮助旋紧螺旋桨。不推荐用特别的工具特意的旋紧螺旋桨,以免伤到轴系或桨叶,而且用水的阻力带来的旋紧除了能够保证紧度之外在换桨时也容易拆下。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可安心下水。(不过我自己心里还是很少用到德系桨总觉得怪怪的) 美系桨的安装相对复杂,需配合专门硬轴。(其实也不复杂,只是在传统硬轴的螺纹后一点开出凹槽以固定桨插。自己也可以搓的)螺旋桨的中心筒柱一边开有凹槽,以同桨插的突起卡死。而在轴装入吊架后垫上塑料王垫片再加上桨插把桨插上的“猪头螺丝”旋紧,记住一定要上螺丝胶。后再装螺旋桨,再在外面使用带自锁的螺母固定。(最好是用带自锁的螺母,没有的话就需要加点螺丝胶了。)而在锁紧螺母时不能太用力,以免使得桨插偏心或者螺旋桨偏心。 桨插 美系桨轴系安装示意图 美国的octurar黄铜桨,留意中心筒柱的凹槽 个人经验:由于美系桨中心筒柱没有螺纹,故内径一般要比轴略大一点(其实大了不少),如直接安装上去,会导致螺旋桨不同心。长期使用会增加硬轴磨损和弯曲。我自己的解决方法是:以中心筒柱内孔为4mm的螺旋桨为例。拿一个4mm的香蕉插头。(这个很好找吧)一般的4mm香蕉插头内径为4mm,外径在4.7mm左右,将“母头”(公、母、男、女自己分吧)空心段锯下,长度从螺旋桨的中心筒柱一侧至凹槽即可。而螺旋桨的中心筒柱内径在4.7-4.8mm之间,然后当垫圈一样垫进去。(真心好垫,过盈配合哦。仿佛香蕉插就是为这个而设计的)就完成了。如此一来就完完全全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了。 尺寸: 关于尺寸小弟我因为只使用过美系的octurar桨,所以只能给大家介绍下美系桨的尺寸数据。 一般我们常能够看到的螺旋桨尺寸如:435、437、640、642、640*3、935*3等。那么这些数字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以octurar 640尺寸的黄铜桨为例:第一个数字6代表了螺距同螺旋桨直径的比例。6就代表螺距1.6(这里我有点忘记如何形容了,欢迎老鸟们更正。)而后两位数字就是指螺旋桨的直径,40就代表了螺旋桨直径为40mm。而有些螺旋桨后有个“*3”如640*3。这个代表了桨叶数。“*3”就代表了三叶桨。 |
广告投放|联系我们|手机|投稿|Archiver|About us|Advertise|遥控迷模型网|RCFans ( 粤ICP备10210518号-1 )
版权所有 RCFans.com © 2003-2016